我们今天就来讲讲龙袍的进化史,顺便认识认识皇帝们吧。
明朝共有十六个皇帝,然而有三位皇帝没有留下画像,分别是被叔叔靖难的朱允炆,“代理皇帝”朱祁钰和亡国之君崇祯朱由检。
本次选取的是原收藏于南熏殿的帝王画像,现多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画像非常精致,在服装上也有很多细节可以考据。我把留下的画像按功能分类,分为两大类,有一些我的观点,也有别人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指出。
一、窄袖四团龙常服(明初)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即圆领),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与皇帝相同,但袍用红色。”——(《大明衣冠》作者 撷芳主人)
(1)朱元璋
明太祖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画像中的朱元璋身穿窄袖圆领,衣服上有四团圆型龙纹,分别是前身、后背、两肩。头戴乌纱折上巾(翼善冠)。
翼善冠用于明代皇帝诸王的常服、吉服、素服中,冠后折角向上,俗称冲天冠,《西游记》:“头戴冲天冠,身着衮龙袍。”前期没什么装饰,后面有两个尖角竖起,有点像兔女郎的头饰(误)。
明初翼善冠 (鲁王墓出土)
此时的明朝刚刚灭亡元朝,很多东西还带有元朝的影子,比如袖子还保持着紧窄的状态,然而尽管如此,通袖长也有210厘米,比手长,所以露出手能看见褶皱。
明初窄袖圆领袍(鲁王墓出土)
(2)朱棣
明成祖 朱棣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基本上延续了父亲的服装样式,从画像上还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开衩,露出里面的衬衣。
(3)朱高炽
明仁宗 朱高炽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从全身像上看,有龙纹,但不太明显。
仁宗 与皇后半身像
从留下的半身像可以看见龙纹。
(4)朱瞻基
明宣宗 朱瞻基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衣服基本与前面一致,不过底纹变得丰富,不再是单色。
二、十二章纹十二团龙衮服
从明英宗 朱祁镇开始,“龙袍”加入了衮服的十二章纹,所谓的衮服就是明代最高级的礼服,一般用于祭天等活动。
根据撷芳主人的观点,这应该属于吉服。其用处不明,但似乎没有取代最高礼服——衮服的作用。吉服是指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各类吉庆场合所穿的服装。明代皇帝吉服尚未正式进入制度,因此在具体形制上也没有严格的标准。
一般来说,皇帝吉服的款式与常服或便服相同(如圆领、直身、曳撒、贴里、道袍等),颜色多用红色、黄色等喜庆色彩,纹饰则较常服、便服更为华丽精美,大多使用应景题材或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撷芳主人)
1.窄袖十二章圆领(明前中期)
(1)朱祁镇
明英宗 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一个传奇的皇帝,衣服也是很有特点,首次加入了十二章纹的元素。
(朱祁镇的画像较之前代 画像改为正面照 加入12章纹 鉴于发生了重大事件后为标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而很在意强调这些)
十二章纹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而其袖子也是窄袖,然而,两侧却加入了外摆。所谓外摆,通俗的说就是衣身外加了两对多出来的布,目的是遮掩开衩处。
外摆(身旁两侧多出来的布)
而龙纹也从四个变为十二个,分别是前身三个,后身三个,两肩各一个,两对外摆各两个。
(2)朱见深
明宪宗 朱见深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尊号,平反于谦的冤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彦,宽免赋税、减省刑罚,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服装基本延续父亲的风格,而且脸也跟父亲很像。
2.琵琶袖十二章纹衮服(明中后期)
(1)朱佑樘
明孝宗 朱佑樘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评价很高的好皇帝,而且一生只娶一个皇后。从画像看,衣袖第一次出现琵琶袖,而且衣身跟父亲相比更宽大,也许侧面反应出那个时代经济的进步,和审美的改变,逐渐拜托紧窄的衣服,向宽松发展。
另外,头上的翼善冠的折角也从尖角变圆。
(2)朱厚照
明武宗 朱厚照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一个很有个性的皇帝,既有英明果断的一面,又有昏庸无道的一面(传统意义上)。
服装延续了孝宗风格,继续使用琵琶袖。
正德年间的琵琶袖
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较窄,形状似琵琶,故有此名。但这个词是现代的称呼,在明代没有这个词。
(3)朱厚熜
明世宗 朱厚熜
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也是有个性的君主,一方面为人极其聪明,规范了很多礼仪制度,一方面又二十多年不上朝(但管事),沉迷修道。
服装跟正德皇帝没有太大变化,但细看会发现袖子比正德要宽大一点。以及十二章纹的样式也有变化,应该跟嘉靖重新制定礼仪有很大关系。
兴献王
这里再提一下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他本来不是皇帝,但儿子当了皇帝,所以被追封皇帝,也有衮服像流传。
其形制跟正德皇帝类似,袖子比嘉靖要小一点,可以看出时间比嘉靖画像早。
(4)朱载垕
明穆宗 朱载垕
朱载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继位。
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即位后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但因为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荒于政事。
他是老实人,但是从服装上看,他不“老实”,袖子比嘉靖皇帝更大,也更长,因为衣服上的褶子更多。十二章纹延续了嘉靖样式。然而……袖子上的华虫(袖子上的四只鸟)不见了,这个我也不清楚为什么。
二龙戏珠翼善冠
另外,一向没有装饰的翼善冠也开始有了二龙戏珠的装饰。这一系列的改变说明大明的手工业和经济发达,时代审美的改变。
(5)朱翊钧
明神宗 朱翊钧
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服装基本延续了父亲的风格,但袖子上的华虫也不见了。
万历帝后半身像
从万历半身像看,龙袍袖子上应该是有华虫(袖子上的鸟)的。
万历衮服复原
而根据定陵文物来看,衮服上也是有华虫的,所以up主这里有个推测,有可能是因为袖子太长的原因(出土的衣服通袖长都在230——250厘米),导致露出手的时候袖子堆起来,从而挡住了袖子的华虫。
3.大袖十二章纹衮服(明末)
(1)朱常洛
明光宗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首次出现了大袖,取代了琵琶袖,袖长极其夸张且宽大。我们也可以从明末的服装看到这种大袖子。但是这种袖子不大开口,仅袖子上面开口,下面缝合,仍然算是琵琶袖的变体。
明末大袖
由于只有一个月任期,再加上万历墓出土的衣服也多为琵琶袖。所以up主认为这不是当时的衣服,应该是到了天启年间画的。(毕竟不可能一个月就改变袖型)
(2)朱由校
明熹宗 朱由校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明熹宗 朱由校
现存的天启画像共有两张,第一张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二张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像上除了衣服颜色不同,其他基本相同,此时明朝已经走向末年,各种矛盾激化,而上层阶级服装的繁复和宽大,无疑加重了这些矛盾。
从一系列的对比可以看出,明代龙袍是从简洁到繁复,由紧窄到宽松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个逐渐汉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
PS:
“崇祯”像
现在流传的崇祯为后人绘制,为什么呢?因为服装风格不符合明末风格,袖子不是大袖,而且十二章纹也与天启皇帝的有很大差距。(以上图片均来自微博)
补充一下,就是明末皇帝的服装,十二章纹的排列也和之前不一样,但关键地方被挡住,所以无法继续考据(〜 ̄△ ̄)〜
光宗的挡住了摆上的团龙,估计是熹宗觉得不雅,所以熹宗时,摆上一对团龙往中间移了移,横跨摆与衣前片,下面那对则还是在摆上。
喂喂喂,别一下拖到最后,你是真的喜欢汉服吗?不认真看拖出去斩了!
打赏赞(1)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