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当小莲想要穿上喜欢的汉服
化个美美的妆容
再做个好看的发型去逛街
都忍不住看着自己的发际线落泪
只能一堆又一堆的假发包往上摞
……
为什么小莲要承受这么多(假发包)
虽然很多人会说,是因为古人长时间不剪头发,所以头发的长度才可以直接盘在头上做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而现代人因为没有这个约束所以只能借助假发来堆叠出高耸的发髻。
但其实古人很早就有了佩戴假发的习惯,并且早期是被上层社会女性使用的。和现代假发包一样是加在头上,令头发看起来更浓密,并用以做出较为复杂的发髻。
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绢画-手持义髻的仕女
义髻,即是古时候女子用来装饰点缀在头上的假发髻,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假发包。不过与现在的假发包有所不同的是,古代的假发不止有用真人发丝制成的。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纳村古墓群,编号第二零六号张雄夫妇墓中,出土了两件实物,不过这两件居然是薄木质的胎底!木质的…认真的吗?没错!真是木质的!
其中有一款出土的漆木制假发髻(见下图)呈棕黑色,长13.5厘米,宽6.5厘米,呈螺旋状,发丝精细匀称。此发髻是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一个造型,再经过染色处理制作而成。
阿斯塔纳唐墓出土义髻
还有一款外涂黑漆,并绘有细致的花纹,状如“半翻髻”,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
义髻
义髻自南北朝开始就非常受欢迎,到了唐朝更加盛行,并且义髻的样式变的丰富多样起来。《妆台记》、《髻鬟品》、《炙毂子》、《新唐书》和《中华古今注》里关于发髻的种类记载就有30多种。
“义髻抛河里,黄衫逐水流”、“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等都是对唐朝时期用假发堆叠出高耸发髻的描述。且《杨太真外传》中提到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
周昉《簪花仕女图》
原来古人的发量也没有《簪花仕女图》中表现得这么“惊人”,不过出土的木质义髻看起来比现如今堆假发包来得轻松多了。
除了唐墓出土的木质义髻,元朝时汉族妇女使用的一种叫鬏(jiū)髻(也称狄髻)的假髻,狄髻通常以金银丝或马鬃、头发、篾丝等材料编成,外覆纱,佩戴时罩在头顶发髻之上。狄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
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妇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样式还有发鼓,是以假发覆盖一个金属丝编成的圆框制成。与之配套的整套头饰也称为头面。
鎏金银狄髻与全套头面(正、背面)
正所谓发量不够,发包来凑,就连十里小姐姐做发型的时候也会用到假发包哦!
虽然每次顶着假发着实有点辛苦,但小莲这种秃头少女也不得不屈服在发量之下,希望有一天能够制造出非常轻便的假发,以解秃头少女(少男)们的“镶丝”之苦。
打赏赞(1)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