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
内穿深红色打底抹胸,外面敞披一件无钮扣、不系带的浅色上衣,下着长裙(见下图)——夜半三更,三个小姐姐统一穿着这样一身衣服走进东京竹竿市东十字大街“鬼市子”细家衣铺,给春款发布会做模特。今天的主题是:褙子是什么?怎么穿(才性感)?
关于褙子的形制,可以粗略地想象成一件没有钮扣的外套,男女都可以穿,款式灵活多样。
最早是长至胯部的短褙子,大致在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出现了长褙子,长度到膝或过膝,直至及踝:
有长袖,还有中短袖甚至无袖款。例如唐玄宗在蜀地益州定制过一件“半臂”褙子,就是短袖的。中袖大概类似于下图左一:【《旧唐书》:(玄宗)令皇甫询于益州织半臂背(褙,下同)子。】
袖子宽度也有大有小。另外,下摆两侧有开衩的,也有不开衩的。如下图中的职业女性,注意左边那位的侧下摆——当然穿开衩的更加方便:
而就领型来说,直领对襟比较常见,斜领交襟、盘领交襟也不算奇装异服。
如今说起褙子在宋代的流行度,仿佛现代人夏天穿T恤加短裤。但在早期,褙子是正儿八经的贵族礼服,普通人根本没资格穿。例如隋炀帝大业年间,宫人、外命妇有一款朝服叫作“绯罗蹙金飞凤褙子”,在接待贵宾、拜见公婆时穿着。【《中华古今注》:背子,隋大业末,炀帝宫人、百官母妻等,绯罗蹙金飞凤背子,以为朝服,及礼见宾客、舅姑之长服也。】
在宋代,“褙子”同样是后妃及其他上层女性的礼服。皇太后、皇后出席宴会都穿黄褙子。
朱熹《朱子家礼》则规定,家族祭祀时着装打扮“女有室者冠子、褙子,众妾假髻、褙子”,儿媳向公婆问安时也要头戴“冠子”、身穿褙子。
再如宋神宗病危时,梁惟简家的新娘子奉命赶做了一件黄褙子。神宗驾崩,宋哲宗就穿着这件黄褙子即位。专用于上述高规格的场合,褙子能是休闲服吗?
【注:1.《宋史·舆服志》:后、妃……背(褙)子、生色领,皆用绛色。2.《师友谈记》:御宴惟五人,上居中,宝慈在东,长乐在西,皆南向……宝慈暨长乐皆……衣黄背子衣;3.《朱子家礼》:凡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天欲明,咸起盥,漱栉……具冠带,丈夫帽子衫带,妇人冠子背子;4.晁说之《晁氏客语》:神宗疾大渐,太母谕梁惟简曰:令你新妇作一领黄背子,十来岁孩儿着得者,不得令人知。次日惟简袖进。哲宗即位柩前,衣此背子也。】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世风变迁,褙子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发展到后来,《朱子语类》干脆说褙子“本婢妾之服”。每年寒食节、中秋节,临安城搞酒业推广活动,应邀到酒库出场助兴的二等官妓们都要头戴高冠、披着褙子,神气十足呢!【耐得翁《都城纪胜》:天府诸酒库,每遇寒食节前开沽煮酒,中秋节前后开沽新酒。各用妓弟,乘骑作三等装束:……二等冠子裙背者。】
似乎正是从汉服褙子开始普及伊始,其款式、穿法随之拓展创新,变得越来越丰富。开篇三位模特小姐姐内穿抹胸、外披褙子的打扮仅仅是穿法之一。有一派喜欢复古风,模仿古人的打底衣“中单”,给褙子加了两条带子。这里又进一步分化出两股风尚:
第一种不系带子,任它自然地飘来荡去,显出潇洒放旷的古意。这种带子一般缝在褙子的腋下。
第二种嫌上述穿法累赘,一不小心会穿出丐帮的感觉,于是把带子系在腰间,收一收腰身,慵懒中透出练达。此时带子也可缝在对襟处。
女士可以用小装饰玩点小心机。例如在褙子领口、门襟镶一圈花纹镶边,叫作“领抹”。不会绣花也别发愁,市面上有成品“领抹”出售。害怕选错花纹的就挑最流行的“一年景”纹样,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四季花卉纹样拼接而成。参考下图:
综上,细家衣铺认为,不是非要有所袒露才叫“性感”;或者说,只要你懂得自我欣赏,穿出褙子随性利落的气质,那就是你的独家美“感”,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feel。
五更天到,点灯开门~下次再谈。
主要参考资料:张蓓蓓《宋代汉族服饰研究》、王超《宋代汉族服饰褙子的样式与审美研究》(原载于《大众文艺》),唐末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晁说之《晁氏客语》、耐得翁《都城纪胜》、李廌《师友谈记》等。
打赏赞(3)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