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软件、福利
寻找有趣好玩的产品

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200字

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200字

内容导航:

  • 首富吴炳新:56岁创业,年销售80亿,却被湖南一普通老汉扳倒
  • 【创业榜样】第三届“洪城创业故事汇”榜样人物的创业故事(四)
  •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
  • 一、首富吴炳新:56岁创业,年销售80亿,却被湖南一普通老汉扳倒

    90年代初,要想拿到*电视台新闻联播前30秒的广告时段,需要3000多万。

    这个时段,这个价钱,在当时被称为广告界的“标王”。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商家和企业家在争相抢夺这个“标王”。

    有一个人却是例外。

    他是三株药业集团董事长吴炳新。

    吴炳新独辟蹊径,用一种意想不到的销售模式,让公司在一年内就拿到了80亿元。

    而同时期的茅台,一年销售额仅不到10亿元。

    在那个年代,电视广告是民众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大家对吴炳新的销售模式充满好奇,纷纷向其取经学习,其中就有著名保健用品脑白金的创始人史玉柱。

    然而,就在大家纷纷效仿吴炳新时,他的公司却出事了。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让三株企业面临倒闭的,只是湖南一位普通工人。

    可没过多久,*电视台却在晚间新闻联播里播出了让大家学习三株党建工作的新闻,时间长达一分钟。

    鼎盛时期,吴炳新连新闻联播前3分钟的广告时段都不屑于上。

    萎靡阶段,吴炳新的三株企业却直接出现在了新闻联播里。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知天命的年纪,人生才有了转机

    说起八九十年代的成功企业家,他们大多都没什么背景,有的更不是高学历,但却靠着时代的大环境和自身聪慧走上了人生巅峰。

    当然,更重要的, 还有从苦难里磨砺出来的智慧和坚韧。

    而吴炳新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前半生有多苦呢?

    1938年出生的他,家住在山东省荣成市上庄镇一个叫邢格庄的村子里。

    5岁那年,父亲去世;6岁,母亲也跟着走了。

    一个支离破碎的家,一群毫无依靠的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兄妹8个人,最终活下来的,只有他和大哥两个人。

    那个年代,有饭吃,活着才是最大的问题,上不上学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根本不是必选题。

    所以,直到11岁那年,吴炳新才有机会走进学校。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吴炳新非常珍惜,他如饥似渴,用4年时间就学完了小学6年的全部课程。

    小学毕业时,吴炳新的成绩是全班第一名。

    可即便他再努力,依然没办法改变现状,家里太穷了,他只能退学。

    人只有先活下来,才能活得好,活出自我。

    什么都没有,还有一双手可以劳动,而吴炳新还有一副比别人聪明的头脑。

    他学东西快,记忆力强,又算得一手好账。1954年,年仅16岁的吴炳新被全村人评选为村里初级社的会计。

    吴炳新真的聪明,时代的春风吹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1958年,他又拿到了去包头矿务局当工人的名额。

    那个年代,工人也不是谁想当就当的,而吴炳新除了当上了工人,后来,就连厂里的财务、党务、教育等工作,也归他管。再后来,他就顺利坐上了科长的位子。

    当了官,有了稳定收入,吴炳新并没有安于现状,小时候经历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罪,让他不敢有一丝懈怠。

    他一直在学习,研究哲学,研究*军事思想,期待有个机会能再次振翅高飞。

    机会没等来,等来的却是医院的一纸“病危通知”。

    他的肝出了问题,如果再不住院治疗,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那一刻,吴炳新到底有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知道的是,他挺过来了。

    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无数人从体制内离职,选择了下海经商。

    经历过生死的吴炳新仿佛看透了人生,决定放手一搏。

    1986年,他辞去矿务局科长的职务,开始自己做生意。

    这一年,他已经48岁。

    马上到知天命的年纪,吴炳新却一点一点努力跻身到时代经济的浪潮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当时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是在不违法的情况下,什么赚钱干什么。

    卖豆芽、做糕点、干承包,吴炳新不停地尝试,不停地试错。

    直到他遇见了一款叫“昂立1号”的保健品,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机。

    厚积薄发的辉煌人生

    其实在销售“昂立1号”之前,吴炳新看上的是一个叫“天安851”的生物制品,凭借着多年的市场经验,吴炳新从中嗅到了巨大商机。

    不过,让他没料到的是,“天安851”虽然很有市场,但大家却不认。

    这就说明,保健品这条路是对的,只不过产品不行。

    恰巧此时,上海交大出品了一款叫“昂立1号”的口服液,吴炳新主动出击,和这款口服液的负责人取得联系,拿下了产品的宣传、推广和营销权。

    成为“昂立1号”口服液代理商后,吴炳新很快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亿。

    有了本钱,吴炳新决定自己干。

    1994年,56岁的他在山东济南成立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推出了自家保健产品: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的说明书上明确表明,其成分主要是双歧杆菌,对肠道蠕动和胃部消化有促进作用,长期服用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

    产品有了,接下来怎么宣传,怎么把产品卖出去才是重中之重。

    当时那个年代,信息还很闭塞,大家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只有电视或报纸,吴炳新深知这一点。

    而且,他可是深刻研究过*军事思想的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见解。

    所以,当其他企业家都在为拿到电视台重要时段的广告位而激烈竞争的时候,吴炳新却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营销理论”。

    首先, 吴炳新在非黄金时段播出自己的产品广告,广告内容围绕“爱国”“振兴民族企业”展开,树立自己的形象。

    虽然广告时间有七八分钟时间,但老百姓并不反感,反而觉得中国正需要这样富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

    其次, 吴炳新的营销广告中,没有名人明星,只有知名医学专家和患者。

    专家用专业名词述说三株口服液的疗效,身为农民、工人的普通老百姓用大白话夸赞三株口服液就是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很多企业家认为,农村人收入低、文化程度低、欲望低,三低现象导致自己的产品在农村根本销不动。

    可吴炳新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不被重视的农村,才是最好、最大的营销市场。

    那么,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他设计出了金字塔式的营销模式,从地级子公司、县级办事处、乡镇宣传站,一级一级往下走,最后一层则是村级宣传员。

    第二步,用低廉的成本在当地招聘销售人员,发给他们一人一桶颜料,一人几句写好的广告语。

    第三步,销售员们每天提着颜料,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上,到处刷上三株口服液的广告语。

    “三株口服液,造福人类”“有病请喝三株”“治肠胃还是三株好”“送礼送健康,三株最理想”

    ……

    很快,各个村庄的墙上、电线杆上,甚至连臭气熏天的厕所里,都刷上了三株口服液的广告语。

    农民天天看这些广告语,久而久之,就被洗脑了。有了第一个人的买来试试,就有第二个人的争相效仿。

    而这些通俗易懂的广告词带来的,则是三株集团的爆发式增长。

    1994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收入是1.25亿。

    三株口服液在农村推广成功后, 1995年,收入直接达到了15亿。

    1996年,三株公司的总销售额则突破了80亿元,虽然没有达到吴炳新预估的100亿元,但这一成绩已经非常惊人了,当年茅台的销售额也不过才10亿。

    而80亿元的收入里,有60%来自农村。

    58岁的吴炳新,在短短3年时间里,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三株企业除了总公司外,还有600多个子公司,2000多个销售网点,15万员工。

    而他自己,也在199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中国首富,他还把自己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写出来,出版成书。

    《消费经济学》、《消费论》、《领导管理科学新论》等,都是他的作品。

    可有句话说,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的,在一定阶段到达顶峰后,必然会跌重。

    吴炳新再聪明,也不可能绕过这一铁律。

    人生百年,奋斗不止

    1996年6月,湖南常德一位叫陈伯顺的退休工人,被家人送到了医院。

    老人全身溃烂,流脓流水,模样极其痛苦。

    经检查,老人得了“高蛋白过敏症”,当家人问老人最近吃过什么药时,陈伯顺拿出了三株口服液。

    原来,此前他经常看到三株口服液的广告,索性便花428元买了10瓶。

    刚喝3瓶时,陈伯顺老人觉得确实有效,饭量大了,不便秘了,走路也有劲儿了。

    可当他喝到第8瓶时,症状就出现了。

    虽然陈伯顺就医及时,但还是于两个月后去世。

    老人家属当然不会放过三株企业,当即将其告上了法庭。

    “三株口服液喝死人”的新闻传遍大街小巷,大家觉得,三株口服液肯定有问题,这一论证也为法官判决证实。

    1998年3月31日,常德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三株企业应向家属赔偿各种经济损失、精神损失共计29.8万元。

    对吴炳新来说,这笔钱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三株的名声。

    此事件发生后,三株口服液的销售开始呈断崖式下降,销售额从以亿为单位下降到不足1000万。

    各地的子公司和工厂,从不断缩减生产,到断销,最终不得不裁减员工,宣布停产。

    一夜之间,三株这座商业大厦轰然倒塌。

    不过,经历过诸多苦难的吴炳新,早就练就了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将三株的覆灭称之为是“阶段性退出竞争,把路让给别人奋勇前进”。

    那么,退隐的吴炳新干嘛去了呢?

    其实,接到卫生部下发的停产整顿的红头文件时,吴炳新在心里就对接下来要走的路有了清晰的规划。

    他拿着三株口服液去检测,然后拿着检测报告去湖南省高院上诉,因为他知道,只要人们对三株口服液还存在质疑,他就不可能东山再起。

    终于,1999年3月,湖南省高院为三株口服液正了名,明确其是安全无毒、功效确切、有质量保证的高科技产品。

    2000年4月,*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联播更是用长达1分钟的时间报道了关于三株党建的工作事宜,全国各省党报也在为三株做各种宣传,向三株学习。

    吴炳新表示,如果这场官司不赢,三株就会永远消失,而对于新闻联播的报道,他称之为是中国最高规格的“平反昭雪”。

    不过,尽管如此,三株还是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了,这场迟到的“胜利”并未带来什么具体的影响。

    而对于是否重启三株这个品牌时,有人建议吴炳新可以向曾经找他取经的史玉柱学习,放弃三株品牌。

    可吴炳新却表示,他与史玉柱不一样,三株品牌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去修复的问题。

    对此,吴炳新有一套自己的市场战略:以药品为龙头,巩固发展化妆品,对于保健品,则不恋战也不放弃。

    吴炳新还说: “一个人如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被淘汰则是必然的。”

    这句话从国家取消药健字号的消息来分析,说明吴炳新已经意识到了,保健品已经告别了保利时代,如果仍以它为主线,势必会失败。

    而从2000年吴炳新成立三株生态美集团、2005年成立三株医药集团来看,三株这个称呼还在,但其领域却从保健品转移到了化妆品和中药制品。

    对于二次建立起来的三株,吴炳新表示,三株追求的是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而不是快速发展。

    2020年疫情爆发,三株企业向社会捐赠了自家产品微生态制剂“五株王”,价值100多万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经到了耳顺之年的吴炳新,期许把三株办成百年企业。

    为此,他在遗嘱中写道: 凡我吴家子孙,今后不做三株的总裁,只做董事长。另:子孙中凡是有涉毒、赌的,一律开除家族,不再享有财产继承权。

    而对于他这一生的坎坷经历,当有人问他是否要写自传时,吴炳新摆了摆手: “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放在这里,写自传的意义不大。”

    二、【创业榜样】第三届“洪城创业故事汇”榜样人物的创业故事(四)

    “洪城创业故事汇”活动是我市营造创业氛围、树立创业典型、引导创新创业的重大活动。自2018年成功举办首届以来已成为全省创业带动就业的一张响亮名片,至今已推出150余名创业典型人物。

    本届活动除保留原有社会主体赛道外,还首次设置了面向各高校青年群体的大学生专项赛道,经历三个多月的精彩赛程和多轮激烈比拼,由南昌市政府主办,市人社局承办,多家市直单位和各县区协办的第三届“洪城创业故事汇”大型活动于11月8日圆满落下帷幕。

    即日起,“南昌人社”微信公众号将延续“创业榜样”专栏,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第三届“洪城创业故事汇”社会主体赛二等奖——张玢、大学生专项赛三等奖——吴桑的创业故事吧。

    01

    我和我的“十年”们——张玢

    (社会主体赛二等奖)

    张玢,2013年-2018年就职于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2019年就职于绿地集团江西事业部,2020年底成立丽柏景观,成立至今打造了数十个花园作品。秉承匠造精神,致力于做一个“发现美,留住美,创造美”的设计施工一体的专业造园团队,为我们热爱的城市做出更多美好的作品。

    02

    脚踏实地 “韭菜”逆袭——吴桑

    (大学生专项赛三等奖)

    吴桑,今年毕业的音乐专业的师范生,有热情、有活力、有胆量、敢于迎接挑战。毕业后选择了入驻门槛低,操作易上手,没有店铺租金压力的电商行业进行创业,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适应了电商的操作流程,就此开启了她的电商之路。

    三、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

    因为举步维艰,因为四处碰壁,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从苦涩中创造生活的经历。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经历,感受他们的精神,坚定自己的创业信念。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篇1
    百万富翁变穷光蛋东山再起后 竟爆料其赚钱秘诀靠养鸭

    他有了百万元的身家

    2005年,赵师傅夫妇在崇左市街头卖烧饼,之后又盘下一家餐馆,经营烧饼和羊肉汤,手头渐渐有了些积蓄。有一次,一位来餐馆吃饭的河南老乡,告诉他宁明县有一座水库,承包费很便宜,如果包下来养鸭子卖鸭蛋,比开餐馆挣钱容易得多。

    听老乡这么一说,赵师傅动了心,便把餐馆转让了出去,带着全部身家来到宁明,承包了老乡说的水库。没想到,养鸭子这个行业挣钱那么容易,短短几年时间,赵师傅已经拥有百万元的身家。“最多时候,我同时养有上万只鸭子,每天县城来的客户开车赶来收购鸭蛋,全部都是当场现金结算。”

    如果不是两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赵师傅的日子估计就一直这么富裕下去了。2011年和2014年的两次大规模禽流感,让赵师傅的养殖场遭受了重创。根据卫生部门要求,上万只鸭子被灭杀,填埋,赵师傅以及当地其他小养殖户,一个个血本无归。

    从那以后,赵师傅整天唉声叹气,意志消沉。老婆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打电话求助他远在河南的老父亲。80岁的老父亲一听说儿子的养殖场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便立即赶到广西,勉励赵师傅重新振作起来,还把3万元郑重地交给赵师傅,说:“我不能眼看着儿子就这么毁了”,让他还从卖烧饼、开餐馆做起,相信他一定还能东山再起。

    从头来

    他开餐馆要赚钱却不涨价

    2014年10月,赵师傅夫妇来到南宁,恰好大沙田荣光北路有家山东土菜馆准备转让,最终他以3万元的价格接手,再次经营烧饼和羊肉汤。

    新饭馆开业后,赵师傅舍不得花钱请人,便把河南老家的外甥叫来帮忙。到了2015年,由于餐馆物美价廉,渐渐成为北方人光顾的场所,许多老乡在饭馆吃饭的同时,相互认识、交流生意以及务工信息,赵师傅的餐馆简直成了“南宁大沙田河南同乡会”。

    赵师傅夫妇待人热情周到,河南老乡们一传十、十传百,生意也随之越来越红火。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赵师傅还托人在饭馆里开通WIFI,把餐馆推荐到团购网站上,客人通过网上订餐,可以享受相应优惠。

    春节前,记者前往餐馆采访时,得知赵师傅的外甥已经独自回河南过年了,只剩下夫妇二人打理。赵师傅告诉记者,他准备过完年多请几个帮工,开始经营早餐,供应正宗河南风味的胡辣汤。“想多挣钱不能靠涨价,而是广开财源”。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篇2
    80后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电商创业,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

    一个80后贫困打工小伙,立志改变命运的创业故事:做孔明灯电商生意,从400元起家到7000万,他仅用了两年半!

    他叫,刘鹏飞,1983年出身于江西省宁都县一个小山村。2003年,他考入江西九江学院。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做过很多兼职,赚钱用于支付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2007年大学毕业后,刘鹏飞选择到义乌打工。“当时身上钱本来就不多,可我想着得买台电脑,有电脑我就可以不断学习。”买完电脑以后,他口袋里就只剩下5元钱了。

    没钱咋创业?刘鹏飞决定先给人打工,第一个月的工资付了房租以后,手里还剩400块钱。当时租的房子很小,只能容纳一张床,这让他更加迫切地想创业改变现状。

    来看孔明灯大王刘鹏飞的励志创业故事:

    1、发现商机

    有一天晚上,刘鹏飞出门散步,见路人都驻足仰望天空的灯笼,他一问原来是“孔明灯”,他突然有了创业的灵感。

    当晚,刘鹏飞便买了一只孔明灯,回家拆开一研究,发现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第二天,他跑到国际商贸城去寻找货源,卖孔明灯的商家寥寥无几,而全国生产孔明灯的厂家只有10家左右,这一发现更是让他兴奋。

    拿到第一个月打工挣到的1400元工资后,刘鹏飞炒了老板“鱿鱼”。他用其中的400元进了100多只孔明灯,开始做电子商务。

    2、市场分析

    刘鹏飞对孔明灯进行全面评估以后,发现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时国际商贸城卖孔明灯的商铺只有三四家,竞争不激烈,制作起来很简单,投资不大,利润又很高,而且在国外市场还是一片空白。”

    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的刘鹏飞通过上网查询,发现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平台上都没有人在销售孔明灯,但国外却有客商在通过谷歌搜索引擎求购孔明灯。

    3、转变思路

    2007年年底,一家温州外贸公司在阿里巴巴上找到他,订购20万元的孔明灯,条件是先上门考察。可是,当时的刘鹏飞根本就没有工厂,连接待客户的办公室都没有。刘鹏飞把实际情况和盘托出,因为他态度诚恳,客户依然下了订单,刘鹏飞赚到了9万元。

    2007年10月,他成立以孔明灯生产为主的飞天灯具厂;2008年,他陆续在仙居、义乌、金华等地建立6家工厂,以满足更多的订单需求。

    2008年,全国孔明灯厂家从2007年的10家左右迅速发展到100多家,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厂家之间打起了价格战。刘鹏飞意识到,必须把孔明灯推向国外市场,才是最好的出路。

    为了让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国外消费者接受甚至喜爱孔明灯,刘鹏飞通过阿里巴巴出口通和谷歌搜索引擎不断地把“会飞的中国灯笼”介绍给国外客商,让孔明灯拥有了大批外国“粉丝”。

    4、搞定大客户

    2008年8月,刘鹏飞通过网络,得知德国第三大零售商有一个150万只孔明灯巨大的订单,一时间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这么大的订单当然想接,不过他们第一批货就要60万只,而且要求一个半月交货,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当时刘鹏飞的工厂每天产量只有5000只,而按照德国订单的要求,日产量必须达到2万只才行。

    刘鹏飞当机立断,火速招人扩大生产规模,并找同行合作一起完成订单。“我找了很多同行,但是没人敢跟我合作,虽然利润空间比较大,但确实是‘烫手山芋’。”历经千辛万苦,刘鹏飞终于找到合作伙伴,顺利完成了订单。

    5、发掘新机遇

    2008年6月,投奔他的学弟发现十字绣行业投资少、门槛低,国内规模企业也不多,便向刘鹏飞作了推荐。两个月后,由刘鹏飞投资的十字绣有限公司成立。

    到如今,他已经投资设立了8家公司,涉及孔明灯、十字绣、数字油画、荧光板、印刷、家居、服饰等多个领域,年销售额7000万元以上。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篇3
    从10元闯深圳到身家612亿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93年,他揣着400元到深圳,出了车站,身上仅剩10元钱。他一度流落街头,以捡废铜烂铁为生。然而,2015年的他,已经身价超612亿,排名世界富豪榜第125名。他是谁,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甘平庸的农村小伙

    1970年,王文银出身于安徽省河湾村,从小家境贫寒的他,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1990年,刚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上海工作,每个月工资近400元。然而,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看不到出头之日。

    1992年,22岁的他选择到深圳,这里是创业者的天堂。当时,他的行李只有一个牛仔包,包里就装着衣服和一个梦。

    身上揣着400块钱, 到了深圳只剩下十块钱!10块钱,王文银花了三天。没地方住,就睡在水泥管子里。

    被开除的工厂员工

    幸运的是,他找到一份在灯泡厂的工作,月薪3千,手下有800个女工。当时,用于灯泡的钨丝极细,需要女工压接到灯泡里去,很多人眼睛劳累流血。

    王文银因此带领工人罢工,结果这些参与者全被老板开除。王文银只好将自己的薪水分给众人。他一度流落街头,和工友们捡拾废铜烂铁为生。

    最牛仓库管理员,赚得500万

    一个星期后,他进入了一家港资企业当仓库保管员。他租了间3平米的小屋,有一天下雨,他一觉醒来时,雨水已经淹没了床脚。

    好好的白领不做,却要到深圳受这份苦,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然而,仅仅1个月,他便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天分。

    管理仓库,要和各种物料打交道。他所在工厂有几千种缆线、插头、连接件,王文银竟然把这些物料编码全都记在了脑子里。

    不需要查阅资料,几千个物料编码张口就来,王文银成了香港总部和制造部门最受欢迎的仓库保管员。“像高考一样,用心去记,一周就记住了。”王文银说得很轻松。

    仅仅1年时间,他就从最底层的仓库管理员,升到工厂的总经理助理,连升七级!

    接下来2年,他从总经理助理到营业部主管、厂长、副总经理、总经理,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500万。

    睡车间的工厂老板

    1997年,王文银投资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深圳携威电源线厂。三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加上对行业的熟悉,让他很有信心干出一番事业。

    工厂成立了,王文银和工人一起加班加点,晚上就和衣睡在车间。第一个月,工厂就实现盈利;仅用3个月时间,工厂由月销售额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达到规模化经营。

    宣称倒闭,测试供应商

    接下来的发展较顺利,几乎每年都增加一个新工厂。他开始深入研究很多企业成败的经验,并将许多企业家失败的总结贴在自家的墙上。最后的结论是:大部分企业是败在合作伙伴手中。

    为了甄别哪些合作厂商可以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王文银向外界宣称:下属的一个工厂将要倒闭了。当时这家工厂大约欠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

    “其实我已经准备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准备还这些货款。消息传出后,各个供货商表现不一。有的立马翻脸不认人,上门逼债,喊打喊杀,大有不还钱就要你玩完的架势。而有些人就说:‘你欠的货款可以等你有钱的时候再还’。”王文银说。最后,不逼债的供应商大多成为了他的战略合作伙伴。

    赚大钱要把握趋势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王文银开始研究全球经济危机的规律,他认为“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

    2005年,因为安徽铜陵一个铜线杆项目在深圳招商,王文银偶然进入铜产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铜价跌到2万多元,他果断买入十几万吨的现货和30万吨的期货。最终,他以4-8万元一吨的价格出手,获利丰厚。

    2014年,福布斯排名中,王文银身价达612亿。2015年,王文银名列胡润中国百富榜第27位,身价超过京东集团刘强东。

    看了“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经典”的人还看过:

    1. 名人成功致富创业事例

    2. 成功创业故事

    3. 创业成功故事

    4. 名人成功的创业故事

    5. 九大经典名人创业故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的内容,更多关于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可以关注本站。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寻路网 » 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创业人物的创业故事200字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