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软件、福利
寻找有趣好玩的产品

房山云居寺,房山云居寺介绍

小编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房山云居寺,以及房山云居寺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北京云居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2、现在去云居寺能上你的烧香吗

3、云居寺为何被称为“北京敦煌?

4、北京云居寺的格局是怎样的?

5、北京房山的云居寺是什么时期的寺院

6、云居寺的历史沿革没有宋朝是什么原因?

北京云居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白带山西南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1年,隋文帝在诸州高爽清净之所建舍利塔,北京西南白带山上的智泉寺也奉安了舍利,建造了舍利塔。

隋炀帝大业年间,智泉寺静琬秉承其师南岳天台宗二祖北齐慧思大师的嘱咐,深感法灭危机,为有效保护佛藏,发愿刻石藏以不朽。

静琬刻经之举受到了大隋朝野的支持与响应,611年,隋炀帝临幸白带山附近的涿郡,皇后萧氏施绢千匹以助静琬,于是朝野上下争相为静琬刻经施舍财物。

静琬时期所刻石经至少有《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9部,最初刊刻的《华严经》藏于白带山雷音洞左之第8洞,《法华经》等则嵌刻于雷音洞内的石壁上。从此在白带山开创了石经刊刻事业,因此白带山后世又称石经山。

到唐代贞观年间的631年,为了刻经的需要,在白带山下大规模修建庙宇,并把原智泉寺重新命名为”云居寺”。

在唐代最早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冥报记》中,对云居寺的这段机缘有详细的记载:静琬早就有建寺的打算,但由于缺乏木材一直未能如愿。事有凑巧,631年6月,一夜大雨,引起山洪暴发,上游河岸崩塌,数千株巨大的松柏顺流漂至白带山下,于是静琬招来工匠,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利用这些木材建起了云居寺。

现在去云居寺能上你的烧香吗

现在还是不能去云居寺,现在北京也是疫情期间,还是少出门,不得已出门记得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近期北京市不断出现新增病例,部分地区已处于疫情防控战时状态,疫情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依然很大。为切实做好云居寺的疫情防控工作,有效防止疫情的发生,确保宗教场所零感染目标暂停开放。

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非必要不出门也是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和贡献。

云居寺为何被称为“北京敦煌?

从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闹市来到了青山环抱香烟缭绕的房山云居寺。深吸一口山里的空气,笔者立刻后悔为什么今天没把压箱底的麻衣布鞋穿出来,还好背了国家地理的帆布袋子,也算是应了三分之一的景儿。

云居寺复建的南塔及周边

云居寺的最绝之处是存有一万多块石刻佛经。众所周知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第一武第二武以后就开始有人想办法了,为了避免佛经被焚毁,隋朝大业初年,僧人静琬寻遍名山大川最终选择清幽的白带山(因山环白云而得名,现名石经山)为篆经藏宝之地。篆刻经文在石板上,这一刻就是上千年。从隋开始,历经唐、辽、金、元、明,绵延1039年,篆经14278块。如今,这些石经静静地躺在石经山的藏经洞和云居寺的地宫里。

云居寺本分上寺下寺,上寺由九个藏经洞和最初的殿宇僧舍组成,位于海拔450米的石经山上。后寺庙毁,只剩遗址和藏经洞。

石经山,也叫莎题山,因山上长满莎题草而得名,山中开凿九洞,上下两层,总计储藏经板4978块。其中,雷音洞(又称华严洞)是静琬大师率人亲开,洞顶有巨石为檐,洞内四根八角石柱雕刻1086尊佛像,四壁嵌146块隋唐刻制的石经板。洞门额楣上有静琬于唐代贞观二年和八年两次刻经题记,记载了静琬亲手篆刻《华严经》和《大涅??经》的事情。

雷音洞和洞里的千佛柱

千佛柱局部

雷音洞和洞里的石经板

藏经洞大门之一

我们现在去的云居寺,是以前的下寺,寺院中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香火鼎盛。寺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存放辽金时期石经的地宫了。这个地宫所在地就是原来存经的地穴,是1957年时根据《石经寺释迦牟佛舍利塔记》中“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记载而发现。

地宫给人的感觉永远是神秘并可以发挥想像力的。笔者整发净衣,惴惴地顺着地宫拾级而下?

下到地宫左右观望,并没有发现踩着鬼的金刚在里面,看过以后笔者得知,地宫是在藏经原址建成,有辽金时期石刻经10082块。

除石经之外,云居寺负盛名的就是唐、辽时期的十余座佛塔了。四座小唐塔和北塔位于寺庙北侧,北塔是八角形11层密檐式辽代砖塔(有说唐塔辽修复),塔身下部有176块佛偈(音记)砖。

雾中北塔,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

北塔仿木制结构的斗拱和浮雕,好健壮的力士!

笔者先给各位科普一下佛偈砖的概念:佛偈是佛经中的颂词和名言警句,这176块砖上刻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固灭,我作如是说”的偈语,出自《造塔功德经》,讲的是佛教中有关缘起的教义。1989年北塔修复,距塔身一米处的佛偈砖脱落残缺,周遭地区却无法生产出相同的砖来。施工人员正愁眉不展之际,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距北塔东北10米的施工灰坑注水以后一夜之间全部流失,后来工作人员巡迹追挖,在距离北塔不足两米的小唐塔附近发现了建塔时就已埋藏的177块辽代佛偈砖,用去了176块后,还剩一块。还有更巧的事情吗?笔者慨叹:万事有因果,莫做亏心事啊!

北塔四周各有一密檐小唐塔

东北角唐代小石塔塔门两边的力士雕像

东北角唐代小石塔内壁的供养人雕像,仔细看看你发现高鼻子大胡子的胡人了吗?

皇家奉则佛道盛,唐玄宗李隆基的八妹金仙公主虽然信奉道教,但倾力支持云居寺刻经,还奏请唐玄宗御赐云居寺经本和土地。于是,为她修的塔出现了:

金仙公主塔建于石经山五台峰顶,后壁篆有《山顶石浮图后记》

地宫附近有座辽塔,为八角形11层密檐式,做压经之用。该塔的美丽实难用语言形容:飞天浮雕,双狮嬉戏,形态逼真,呼之欲出。中部虽为经幢形式但却刻的是《续迷藏石经塔记》:“浮图经教,来自西国?有隋沙门静琬?”

云居寺地宫之上的压经塔,体量不大却十分精致

塔座浮雕,婀娜的飞天、栩栩如生的伎乐和萌到不行的狮子!每一面的狮子动作都不同呢,限于方寸之间不能放上全图,笔者留下空间让你想去!

人生弹指一挥间,然确有人名能长存,德可永在。静琬终因劳累过度而离去,他的弟子伴着他的骨灰继续刻经。在这一万多块遒劲洋洒的雕刻中,渗透着一千多年来不曾间断的虔诚和执着,虽然石头最终也会风化殆尽,然而,向佛之心不变。

开山琬公大师之塔(辽代)

诵经之声响起,在幽幽的群山中,这座有着千年积淀的古刹就这样低调地矗立在那里,唏嘘慨叹之后,笔者点上三柱香,面朝缭绕着香烟的大殿,深深地拜谒。

古塔老照

再絮叨一句,云居寺还藏有佛舍利、木刻经和纸藏经,并均为国宝。别在家里宅着了,快去云居寺登高谒塔,好生观之!

北京云居寺的格局是怎样的?

云居寺创建时形成了三院格局:即东峪云居寺,又称东云居寺、东峪寺或东域寺,在石经山以东;西峪云居寺,又称西云居寺、西峪寺或西域寺,在石经山以西,即后世之云居寺;中峪云居寺,又称中云居寺、中峪寺或中域寺。

此外,石经山上以华严堂为中心,形成了石经寺,又称云居上寺、雷音寺。在距云居寺不远的岩上村,还有专供刻经的磨碑寺。

此后,云居寺的刻经事业历经玄导、僧仪传至惠暹、玄法,尤其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为房山刻经的全盛时期,因为得到了唐玄宗的八妹金仙长公主的大力支持。

730年,唐玄宗经金仙公主奏请,颁赐新旧译经4000余卷,作为刻经底本,命长安崇福寺沙门、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智升亲自负责运送至云居寺。

在惠暹和玄法刻经时,雷音洞及其左右各洞藏经已满,于是又在雷音洞下开凿两洞,将所刊刻石经藏于此洞内。玄法时期于唐开元末年开始刻造玄奘所译长达600卷的佛经《大般若经》,754年刻至163卷。

在此期间,静琬的第三代弟子惠暹对云居寺进行了第一次重修。金仙公主奏请唐玄宗,将云居寺四周东接房南岭,南逼他山,西止白带山,北限大山分水岭的大片山场划给云居寺作为刻经费用。

云居寺僧人为了感念金仙公主之德,特于白带山顶的石塔上刻下铭文,这座石塔世称”金仙公主塔”。此塔为笋状四面小石塔,通高3.67米,其下部由四块汉白玉石板竖砌成方形龛状塔身,龛门浮雕拔券,门两侧各浮雕金刚力士一尊,上部为七重宝檐,宝珠刹,造型酷似西安小雁塔和云南大理三塔。金仙公主塔至今仍完好地立于白带山顶。

“安史之乱”爆发后,房山的刻经工作也未停止。自789年至809年,受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济的施助,用了20年左右,续刻了《大般若经》300卷前后至412卷的100余卷,终唐之世,这部600卷的《大般若经》续刻至第520卷左右。

唐武宗登基后,主张废佛,云居寺被迫停废,后虽得恢复,但唐末至五代的战乱使石经刊刻被迫停顿下来。

到了940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划燕云十六州归入辽人版图,在辽皇室的支持下,云居寺开始转机,再度兴盛。

964年,云居寺住持谦讽和尚对云居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共修建大小庙宇70余间,使唐末五代以来”风雨之坏者及兵火之残者”得以修复,并且扩大了云居寺的规模。

谦讽和尚与辽官员朝议郎行右补缺王正合力倡导,云居寺广联僧俗,结千人邑会,成为我国古代为寺院募捐的社会宗教组织。对于谦讽组织的千人邑,南宋史学家王正在《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中记载:春不妨耕,秋不废获。立其信,导其教,无贫富先后,无贵贱老少,施有定例,纳有常期,贮于库司,补兹寺缺。

1027年,涿州刺史韩绍芳游览白带山,发现了刻经始末,乃奏请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刻经,辽圣宗赐普度坛利钱为刻经经费,又委派瑜伽大师可玄提点镌修,勘讹刊谬,补缺续新,重启辽代大规模刻经。

韩绍芳先补刻了《大般若经》中残损的10卷经文,接着又开始从521卷刻起,续刻了《大般若经》的最后80卷。

1041年9月,涿州刺史刘湘承袭前任韩绍芳续刻《大般若经》至第600卷,计经碑240条,最终完成此经的镌刻。

《大般若经》的刊刻历经唐至辽代共计300年时间,共刻石1512条,是《房山石经》中最多的一部。

此后,至1057年云居寺刻完全部《大宝积经》120卷,计经碑360条,至此完成4大部佛经,它们是:《华严经》、《大涅槃经》、《大般若经》和《大宝积经》。

辽代的早期刻经均藏于藏经洞内,后由于各洞已满,至辽大安年间的通理大师时开始改单面刻经为两面刻经,并由大板改为小板,大字改为小字。通理师徒所刻的4000余片经碑和道宗刻经碑180片,均暂时放于山下。

由于藏经洞已满,自辽代起,云居寺僧人在云居寺南塔所在塔基的南侧建起一座石经地宫,用以珍藏辽金时期所刻的《契丹大藏经》10082片。

北京房山的云居寺是什么时期的寺院

您好,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

云居寺的历史沿革没有宋朝是什么原因?

因为云居寺的地理位置,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当时属于辽、金。

关于房山云居寺的介绍就介绍到这里吧,相信你已经寻找到关于房山云居寺介绍有用的答案了。更多与房山云居寺相关的信息可以查找下方的相关文章喔。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寻路网 » 房山云居寺,房山云居寺介绍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