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台湾社会生活小常识,以及台湾人的日常生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 2、台湾人有什么生活习惯?
- 3、你知道哪些台湾人的生活习惯?
- 4、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 5、台湾有哪些风俗习惯
- 6、你知道哪些关于台湾的冷知识?在台湾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台湾岛内特色民族技艺
(一)南管戏与南管乐
(1)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
(2)曲——属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谱,现存数目超过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萧、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执节(拍板)保留汉代“相和歌”的遗风。
(3)谱——器乐的清奏部分,现存16套。演奏方式被认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遗风。
(二)北管戏与北管乐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
(三)山地民歌
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属于单音的曲调唱法。因产生地区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鸡公”、兰阴平原的“丢丢铜仔”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广东与嘉庆州为主的汉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与高雄屏东的丘陵地区,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与福佬系的小调相比美。
(六)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七)布袋戏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同样是从福建传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戏剧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龛,称为“彩楼”,为了装运上的方便可以分解。传统式的舞台,高约5尺,深约1尺,戏偶则高约1尺,观赏范围大概为台前的20尺之内。后来,又进行了改革,木偶比传统布袋戏木偶大了三倍。
(八)悬丝傀儡戏
悬丝傀儡戏据说产生于西汉,到了宋代,技艺发展到高峰,影响所及还扩大到后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戏剧,其举手投足,不无关系。
(九)宋江阵
宋江阵原为国术的团体表演,配以锣鼓伴奏,后来因地方治安情况不好,乡镇多有自卫组织,地方土绅乃延师训练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与72地煞。现在已缩小至36人为一团,在迎神赛会上表演。
(十)工艺
台湾的工艺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传统的民间重要节庆
(一)春节
(二)灯节
(三)清明
(四)端午节
(六)重阳节
(一)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1、婚嫁。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2、丧葬。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麻油猪肝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4、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三)礼赠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台湾特色的祭奠活动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祖先崇拜、叶落归根的观念是台湾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台湾,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灵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节日,都必须先祭祖问安。而续祖谱和传统的祭祖仪式等,仍在台湾民间一代一代地传继着。
台湾民间在岁时节庆一般都要举行各种祭典活动,数目之多实在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每月各种祭典都在15种以上,农历正月多达47种。台湾民俗中的祭典活动主要有孔子、妈祖诞辰祭典,上白礁谒祖祭典,城隍爷出巡祭典,中元节普渡祭典以及郑成功祭典等。
(一)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台湾全岛共建有十二座孔庙,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西面的“台北孔子庙”。祭孔大典这天,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都要参加,各级的政府官员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师重教。
(二)妈祖诞辰日祭典
农历3月23日为妈祖诞辰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相传妈祖常往来于海上,解危救难,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称之为保母。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位名叫树壁的和尚从福建蒲田县的湄州奉妈祖神像渡海来台,并在北港建立了一座小寺奉祀妈祖,从此妈祖在台“安家”。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大陆居民渡海移民台湾时,多觉受到妈祖的庇护,而且台湾有许多人以捕鱼为业,因此信仰妈祖的人很多。现在全台的妈祖庙总计达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为旺盛。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日,从正月起,信奉妈祖的善男信女,便纷纷从全台各地涌入北港的朝天宫,掀起盛大的为妈祖过生日的进香活动。
整个进香祝寿仪式庄严、隆重、热闹非凡。香客们满心虔诚,长途跋涉前来进香,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酬神戏目让人目不暇接。进香的最高潮是农历3月19、20日北港妈祖绕境这一天。上午9时整,人们抬着妈祖神舆,在震耳的鞭炮声中,开始一年一度妈祖绕境巡行的盛大庆典活动。妈祖在“千里眼”将军和“顺风耳”将军的护驾下,绕行于北港镇的大街小巷,神舆所经之地,家家户户门户大敞,摆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驱邪逐怪。巡境队中,狮阵、宋江阵、大鼓阵、八家将等,各自摆开阵头,表演拿手好戏。由各商业团体、邻里承租的各式艺阁,也游行街头,古装的、时装的、静态的、各式各样的艺阁,令人眼花缭乱。进香的人、看热闹的人把庙前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年年妈祖过生日,岁岁祈求保平安。这一古老的祭典活动,成了台湾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台湾省所祀“妈祖”庙宇,共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台。奉祀的主要庙宇有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马公天后宫等。一般家庭及舶户均有贡奉。台湾有“拜妈祖,怀故国”之民谚。
(三)上白礁谒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区同安县的白礁乡,上白礁就是前来大陆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民后裔,借遥拜福建白礁乡济宫祖庙,以缅怀大陆历代祖先。
每年农历3月21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一方面追怀大陆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这个祭典从郑成功来台到现在,连续300多年,从未间断,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每年此时,众多的香客、僧侣和游客齐集这一小镇,人数多时超过20万,真是热闹非凡,盛况不衰。特别是1981年阴历3月21日举行郑成功收复台湾320周年盛大谒祖祭典时,有10万人参加。
每到祭典的这一天,在外做事或读书的学甲人,都尽量赶回镇上,将慈济宫内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将军溪畔当年登陆地点,遥祭大陆故土。学甲人把这一祭典视作无比重要的大事,全台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也千里迢迢抬着神轿、拿着盖伞,敲锣打鼓来到学甲镇参与祭典。
现在,台湾当局为了配合这个祭典活动,保存民间迎神赛会中的民俗技艺,以及招揽旅游观光客,特意举行全台艺阵比赛,使得这一活动规模更加盛大,成为全台引人注目的、最为壮观的祭典活动之一。
(四) 城隍爷出巡祭典
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爷诞辰,有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俗称五月十三大拜拜。
台北霞海城隍爷是清代淡水厅的县城隍,于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请来台,其信徒众多,祭典特别盛大。城隍爷出巡时,先举行请神仪式,就是把城隍爷及配祀各神像请出,安放在神辇里,然后出发。出巡先列中有南北管乐队、舞狮队、艺阁、信徒,加上参观的民众有几十万人之多,凌驾台湾其他祭典盛会。因此台湾有一句俗话:“五月十三人看人”。
台湾人认为祭祀城隍与其它民间信仰一样,对安定民心、劝人行善、促进旅游有一定功效,所以这种几十万人聚会娱乐的民俗活动仍然盛况不衰。
(五)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
“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在台湾,最普遍的传说是:每年农历7月1日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难的鬼魂,能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统一在7月15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
普渡当天点燃高高挂起的灯笼,以便指引到阳间的鬼魂前来聚集。若是邀请水里的鬼魂,就得“放水灯”。台湾的水灯通常糊成小屋形状,钉放在香蕉叶茎上,里面插上一根蜡烛。放水灯的活动,过去在台湾极为普遍,规模也很盛大。但现在保有这个仪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园一带了,其规模和声势更是大不如前。过去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礼已为鲜花素果所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数的村镇里,才能看到较完整的祭拜仪式。
至今仍保持中元祭典的村民说,“普渡”祭典不会在他们那里消失,他们认为: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大拜拜也能给平时忙忙碌碌的亲友、乡人一个聚在一起的机会。因此,中元普渡以其中国农民特有的民俗结合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还在台湾各地香烟缭绕、举灯膜拜中延续着。
此外,台湾同胞还有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的传统节日。现在仍盛行的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扫墓祭祖、端阳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即使在日本统治时期,也从未中断过,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台湾人有什么生活习惯?
一、台湾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与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一般仍保持福建、广东等地的特点。但因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又受日本、美国等外国文化影响较深,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以往老年人喜欢穿青黑色衣衫和香云衫,妇女喜欢佩戴金银首饰。现在则是穿什么的都有,大部分人以穿现代服装为主。在正式的场合,男性一般穿西服,女性穿各种时装,但仍有许多妇女喜欢中国传统服装旗袍,认为它高雅、庄重,喜欢在社匀场合穿着。
在休闲的场合,人们的穿戴较为随便,主要是轻松、舒适的T恤衫,花衬衣、旅游鞋等等。而在农村、农民们仍保持着戴斗笠、裹头巾的习惯,以便挡风雨遮太阳。
三、台湾人主要吃大米,饭菜的做法和味道跟福建、广东差不多,而且比较喜欢喝酒,大陆运销到台湾的酒都特别受欢迎。1949年前后,200多万大陆人来到台湾,困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市,所以街上经营地风味的餐馆、饭店很多。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西式的快餐店,如日本、韩国国的料理,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意大利的皮萨饼等,也在台湾扎下根,很受上班族和青少年的欢迎。台湾盛产各种热带、亚热带水果,街上到处是水果摊,所以吃水果成为台湾人一大享受。
四、台湾人住的房子可以分成中式、西式、日式3种。中式平房多跟福建式样相同,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好几种。西式一般是楼房,过去是砖造,现在都是钢筋水泥的了。日本住房是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建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屋里都铺榻榻米。
现在,城市里新建高楼公寓住宅很普遍,外观漂亮,内部装修讲究,水电交通设施完备。大多数家庭里都有电脑、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电话、录像机等。
五、台湾居民日常的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车、摩托车、出租出为主,但不少人有自己的小汽车,只是公路上很拥挤,人们为了上班不迟到,早早就要开车出来。目前公路交通拥挤已成为台湾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台湾的一大景观。
你知道哪些台湾人的生活习惯?
大致上来说,台湾的生活习惯和内地并没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除了都市朝九晚五的生活,唱唱KTV,看看电影,逛逛街
台湾坐公车时,大家习惯会按照先来後到乖乖排队,比较少会争先恐後,
台湾人在公众场合习惯轻声说话,大声喧哗会被白眼,
台湾人很喜欢骑机车,在街上可以看到一堆机车在大马路上奔驰
台湾人比较喜欢到各大庙宇求神问卜,俗称拜拜,上香,
台湾人大部分都会说个几句闽南语,就是一般内地所说的台语,台语大概都是台湾中南部的母语,
台湾的饮食习惯由夜市就可见一般,比较丰富多元,所以小吃很多样,
台湾的夜生活习惯,尤其在大城市几乎是不夜城,夜市,夜店等是常态,夜市是主要代表,
台湾人平常有个生活习惯,便利商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统一集团的7-11便利商店几乎是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其他还有全家便利商店或是莱尔富便利商店等等.
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
台湾岛内特色民族技艺
(一)南管戏与南管乐
(1)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
(2)曲——属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谱,现存数目超过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萧、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执节(拍板)保留汉代“相和歌”的遗风。
(3)谱——器乐的清奏部分,现存16套。演奏方式被认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遗风。
(二)北管戏与北管乐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
(三)山地民歌
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属于单音的曲调唱法。因产生地区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鸡公”、兰阴平原的“丢丢铜仔”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广东与嘉庆州为主的汉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与高雄屏东的丘陵地区,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与福佬系的小调相比美。
(六)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七)布袋戏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同样是从福建传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戏剧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龛,称为“彩楼”,为了装运上的方便可以分解。传统式的舞台,高约5尺,深约1尺,戏偶则高约1尺,观赏范围大概为台前的20尺之内。后来,又进行了改革,木偶比传统布袋戏木偶大了三倍。
(八)悬丝傀儡戏
悬丝傀儡戏据说产生于西汉,到了宋代,技艺发展到高峰,影响所及还扩大到后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戏剧,其举手投足,不无关系。
(九)宋江阵
宋江阵原为国术的团体表演,配以锣鼓伴奏,后来因地方治安情况不好,乡镇多有自卫组织,地方土绅乃延师训练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与72地煞。现在已缩小至36人为一团,在迎神赛会上表演。
(十)工艺
台湾的工艺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传统的民间重要节庆
(一)春节
(二)灯节
(三)清明
(四)端午节
(六)重阳节
(一)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1、婚嫁。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2、丧葬。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麻油猪肝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4、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三)礼赠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台湾特色的祭奠活动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祖先崇拜、叶落归根的观念是台湾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台湾,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祖先的灵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节日,都必须先祭祖问安。而续祖谱和传统的祭祖仪式等,仍在台湾民间一代一代地传继着。
台湾民间在岁时节庆一般都要举行各种祭典活动,数目之多实在惊人。据不完全统计,每月各种祭典都在15种以上,农历正月多达47种。台湾民俗中的祭典活动主要有孔子、妈祖诞辰祭典,上白礁谒祖祭典,城隍爷出巡祭典,中元节普渡祭典以及郑成功祭典等。
(一)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台湾全岛共建有十二座孔庙,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西面的“台北孔子庙”。祭孔大典这天,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都要参加,各级的政府官员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师重教。
(二)妈祖诞辰日祭典
农历3月23日为妈祖诞辰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相传妈祖常往来于海上,解危救难,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称之为保母。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位名叫树壁的和尚从福建蒲田县的湄州奉妈祖神像渡海来台,并在北港建立了一座小寺奉祀妈祖,从此妈祖在台“安家”。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大陆居民渡海移民台湾时,多觉受到妈祖的庇护,而且台湾有许多人以捕鱼为业,因此信仰妈祖的人很多。现在全台的妈祖庙总计达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为旺盛。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日,从正月起,信奉妈祖的善男信女,便纷纷从全台各地涌入北港的朝天宫,掀起盛大的为妈祖过生日的进香活动。
整个进香祝寿仪式庄严、隆重、热闹非凡。香客们满心虔诚,长途跋涉前来进香,祭品堆积如山,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于耳,酬神戏目让人目不暇接。进香的最高潮是农历3月19、20日北港妈祖绕境这一天。上午9时整,人们抬着妈祖神舆,在震耳的鞭炮声中,开始一年一度妈祖绕境巡行的盛大庆典活动。妈祖在“千里眼”将军和“顺风耳”将军的护驾下,绕行于北港镇的大街小巷,神舆所经之地,家家户户门户大敞,摆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驱邪逐怪。巡境队中,狮阵、宋江阵、大鼓阵、八家将等,各自摆开阵头,表演拿手好戏。由各商业团体、邻里承租的各式艺阁,也游行街头,古装的、时装的、静态的、各式各样的艺阁,令人眼花缭乱。进香的人、看热闹的人把庙前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年年妈祖过生日,岁岁祈求保平安。这一古老的祭典活动,成了台湾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台湾省所祀“妈祖”庙宇,共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台。奉祀的主要庙宇有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马公天后宫等。一般家庭及舶户均有贡奉。台湾有“拜妈祖,怀故国”之民谚。
(三)上白礁谒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区同安县的白礁乡,上白礁就是前来大陆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民后裔,借遥拜福建白礁乡济宫祖庙,以缅怀大陆历代祖先。
每年农历3月21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一方面追怀大陆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这个祭典从郑成功来台到现在,连续300多年,从未间断,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饮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每年此时,众多的香客、僧侣和游客齐集这一小镇,人数多时超过20万,真是热闹非凡,盛况不衰。特别是1981年阴历3月21日举行郑成功收复台湾320周年盛大谒祖祭典时,有10万人参加。
每到祭典的这一天,在外做事或读书的学甲人,都尽量赶回镇上,将慈济宫内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将军溪畔当年登陆地点,遥祭大陆故土。学甲人把这一祭典视作无比重要的大事,全台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也千里迢迢抬着神轿、拿着盖伞,敲锣打鼓来到学甲镇参与祭典。
现在,台湾当局为了配合这个祭典活动,保存民间迎神赛会中的民俗技艺,以及招揽旅游观光客,特意举行全台艺阵比赛,使得这一活动规模更加盛大,成为全台引人注目的、最为壮观的祭典活动之一。
(四) 城隍爷出巡祭典
祭祀城隍爷,是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活动之一。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爷诞辰,有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俗称五月十三大拜拜。
台北霞海城隍爷是清代淡水厅的县城隍,于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请来台,其信徒众多,祭典特别盛大。城隍爷出巡时,先举行请神仪式,就是把城隍爷及配祀各神像请出,安放在神辇里,然后出发。出巡先列中有南北管乐队、舞狮队、艺阁、信徒,加上参观的民众有几十万人之多,凌驾台湾其他祭典盛会。因此台湾有一句俗话:“五月十三人看人”。
台湾人认为祭祀城隍与其它民间信仰一样,对安定民心、劝人行善、促进旅游有一定功效,所以这种几十万人聚会娱乐的民俗活动仍然盛况不衰。
(五)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
“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在台湾,最普遍的传说是:每年农历7月1日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难的鬼魂,能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统一在7月15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
普渡当天点燃高高挂起的灯笼,以便指引到阳间的鬼魂前来聚集。若是邀请水里的鬼魂,就得“放水灯”。台湾的水灯通常糊成小屋形状,钉放在香蕉叶茎上,里面插上一根蜡烛。放水灯的活动,过去在台湾极为普遍,规模也很盛大。但现在保有这个仪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园一带了,其规模和声势更是大不如前。过去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礼已为鲜花素果所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数的村镇里,才能看到较完整的祭拜仪式。
至今仍保持中元祭典的村民说,“普渡”祭典不会在他们那里消失,他们认为: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大拜拜也能给平时忙忙碌碌的亲友、乡人一个聚在一起的机会。因此,中元普渡以其中国农民特有的民俗结合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动,还在台湾各地香烟缭绕、举灯膜拜中延续着。
此外,台湾同胞还有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的传统节日。现在仍盛行的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扫墓祭祖、端阳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即使在日本统治时期,也从未中断过,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台湾有哪些风俗习惯
台湾风俗习惯很多,下面列举四种:
婚嫁。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丧葬。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麻油猪肝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台湾同胞绝大部分为汉族。故全省通行闽南话。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八族。
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轩辕教、大同教、理教等。
你知道哪些关于台湾的冷知识?在台湾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台湾由于历史原因,与大陆在生活习俗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台湾有这不少大陆人所不知道的冷知识。例如,对待很多物品的叫法与大陆之间不同,台湾人会将花生称作土豆。台湾的很多俚语也有着非常有趣的意思,例如七里香指的是鸡屁股。台湾的书卖的也非常贵,在书内页的排版上是竖向排列的,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会按照从右向左的顺进行。台湾很多节日的日期也与大陆不同,例如台湾的儿童节会和清明节合并。很多内地的朋友也会好奇在台湾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小编认为是比较舒适安逸的。
台湾的工业不太发达,所以现在台湾还是低矮的楼房比较多,所以很多内地的游客到台湾旅游时会有一种非常惊奇的体验,觉得台湾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方。而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台湾的生活节奏是比较慢的,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与内地的人相比没有那么大,拥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
同时,台湾也是一个历史名迹保存的比较好的地方,台湾的故宫博物馆拥有不少文物,人们到其中参观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能够有与内地同源同根的感受。台湾在交通方式上也与内地有着较大的差别,年轻人在出行的时候很喜欢骑机车,这也是因为台湾在地形上比较陡峭,山坡居多。
台湾有着非常发达的夜市文化,所以台湾人的夜生活是比较热闹的,到了夜晚,很多小吃街都会开张,人们也能够感受到与内地比较不同的饮食习惯。台湾的物价也与内地差不多,所以人们在台湾生活也不用太过担心不适应的问题,不过内地的朋友与台湾人民最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在政治立场上的区别,所以人们如果有到台湾生活的意向,还是应当提前考虑清楚。
台湾社会生活小常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台湾人的日常生活、台湾社会生活小常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