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提名全网最“笨拙”的科普博主,三一博士一定在列。
5分钟视频,没有花哨的特效剪辑,只有博士面对镜头一本正经地解读。但这样简单直白的科普形式却在头条收获了72万人的关注、点赞。今天我们找到了@三一博士,想和他聊聊关于科普的那些事儿。
对大多数人而言,基建工程、机械制造等纯工科领域,可能是最“枯燥无味”的存在,晦涩难懂不说,还离日常生活很遥远。
但在头条,一位叫“三一博士”的科学领域创作者主页里,粉丝们却每天坐等博士更新:国之利器DF-17有多牛、中国空间站天宫号即将面世、虎门大桥异动的原因有哪些······这些不太常见的话题都是他创作内容中的常客。
他擅长将基建、工程制造等小众领域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深入浅出、生动易懂的科普风格得到了不少用户的认可。
说到罗斯福号航母在疫情期间的沦陷,三一博士摒弃一板一眼介绍机械参数,而是另辟蹊径,从航母的设计出发,分析这座世界顶级航母为何会在新冠面前不堪一击。角度新颖的科普,让许多粉丝眼前一亮,开始津津有味地和博士一起涨知识。
此外,与工程有关的热点资讯难题,也可以在博士这里找到答案。
比如前几个月上海爆破了四栋挨在一起的高楼,爆破很成功,短短几秒四栋高楼就像积木般哗啦啦地塌了。但三一博士通过视频告诉大家,看似简单痛快、充满视觉张力的一幕背后,是通过精密计算、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完成的,难度极高。
从战机到航母,爆破到消防,现实生活里几乎每一处看似枯燥、实则大有玄机的领域,在三一博士这都是值得和大家唠唠的选题:
持续不断地输出实用科普知识,让三一博士在头条成为了一名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而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笨拙,是许多人看到博士科普视频时的第一印象。
封面是一个模子“扶着镜框沉思的人像+加粗标题”,视频里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剪辑特效。
内容大多是他独自面对镜头,一本正经地为大家解释类似“石墨烯”等专业术语:“石墨烯的本质是碳原子躺平铺一排“,“中科院的人造钻石,牛就牛他们能让碳原子自然生长成钻石”······
虽然从画面上看,这位年轻博士的视频平平无奇,但这丝毫不影响头条网友对直白、实用科普内容的喜爱。
不少人会好奇,出镜、拍、剪辑全包的@三一博士 ,是如何在头条收获72万粉丝喜爱?想知道答案,就得先整明白三一博士在科普圈的内容定位。
用一个精确比喻,就是三一博士之于科普圈,犹如@美食作家王刚 之于美食圈。
王刚之所以爆红,是因为他打破了美食视频里“必须有一只猫”、“必须有清新滤镜”这种传播画风:岁月静好且精致的风格固然养眼,但当相同的操作越来越多,大众也会渐渐觉得索然无味。
而三一博士得到不少网友的喜爱,恰恰也是因为他一直在打破“我国制造业极与极(样样第一或啥啥不行)”的科普画风。
谈及为什么选择做科普,三一博士坦言:“我小时候就对科幻小说特别感兴趣,《星球大战》、《银翼杀手》都贼爱看,这些小说极大激发了我对科学的兴趣,后来上大学也自然而然选择了工科专业。做科普,是希望用直白的方式,让更多人对基建等工科领域产生感兴趣。”
除了自身对科普感兴趣外,他做科普的另一个动机,“看不惯”那些“不认真”做科普的人:
“我有段时间看科技知识类视频,发现基本就两种论调:一种是咱们处处弯道超车,样样都是世界第一;另一种就是咱什么都不行,这不如美国,那不如德国。我觉得这两种都不客观,中国制造业当然是在整体向上走的,发展势头很好,但肯定也有不少领域还在补欠账。”
抱着这样的决心,三一博士对自己科普内容的要求首先是:必须严谨,通俗易懂,不整些有的没的。再加上本身是东北人,“天生说话直来直去”,所以他的视频里的解说,几乎每一句都是密集知识点的衔接:
“看三一博士的视频很爽,干货多很得劲儿”、“东北人做科普就是实诚”,别看现在的他收获了不少粉丝的认可,早期在内容策划上,博士有过一段较长的探索期。
刚开始做科普时,三一博士还叫精分博士:通过一人分饰男女两角的形式,自导自演阐释相关科普内容,以增加趣味性。
女装形式固然新颖,但与科普干货结合在一起效果并不好,流量也未达预期。
之后他也尝试在视频中加入绘画插图,或在后期剪辑中带上博眼球的特效······方法用尽,反馈仍不尽如人意。
“在专业知识储备上我很有信心,但我不懂传播啊。”如何将专业小众的内容转变为大众喜欢,且易于接受的信息成了横在他面前的一道坎。
他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如果尝试完能想到的所有方法还是不行,那我就老老实实教书吧。”
转机发生在去年国庆,入驻头条没多久的三一博士,借国庆阅兵的特殊节点介绍国之利器DF-17的内容一下子火了。
“当天的播放量就有32万,可能放现在这个播放量并不算高,但在平均播放量就一两千的当时来说还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的信心一下子就燃起来了,决定继续做下去。”
3.
DF-17那则内容火了之后,他认真分析了一番为什么这则内容会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和喜欢。
得出的答案是:娱乐虽是内容消费的大头,但随着互联网用户需求多元化,有用且有趣的科普内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兜兜转转一圈,他明确了用户关注自己是为了“求知”而非“娱乐”。于是博士把自己的ID从“精分博士”换成了“三一博士”,回归科普本真,放弃刻意搞笑。
为了尽可能让大家感受到基建、工程制造等专业领域的魅力,在内容创作同时,三一博士还会时不时在评论区与粉丝互动。
看到“我一个小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评论时,他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给青少年一些正向的引导,让他们在追剧看综艺之外还有其他的选择,这是我认为的科普很重要的价值。”
《理程碑》是三一博士在头条独家上线的一档专注工程制造史的科普节目。
在这档节目中他开始围绕与基建、工程业相关的热点新闻,进行背后的干货分析解读,进一步提高内容的吸引力。
比如前段时间美国爆发大规模黑人抗议,三一博士另辟蹊径,抓住警察用于驱赶民众的“催泪弹”作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了催泪弹到底为什么明明不致命,却能对闹事者进行致命打击。
又或者在Space X发射时,当人们惊叹于马斯克太空狂想的浪漫时,三一博士则直接将这份浪漫解构,深入浅出讲解Space X的星链计划。
为了让人更直观的整明白星链计划是什么,三一博士还专门找了一个上万颗卫星环绕地球的3D模型,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这些卫星到底有多密集,会为通讯带来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普的价值,不仅在于开拓眼界,更在于开拓眼界后,给到大众一定的正向引导,消除对未知事件的焦虑。
所以当虎门大桥出现异常震动,粉丝们纷纷留言询问这一异动原因时,三一博士则直接邀请来了长安大学公路学的李教授,围绕虎门大桥的安全进行了对话。
作为参与虎门大桥“体检”的一份子,李教授说“经过全面的结构安全检查,桥并没有出现承载能力强度降低的情况”,为屏幕前的粉丝直接喂下一颗定心丸:
甚至在一些选题方向上,还能看到博士身上流露出的理工男复古式浪漫。
在水立方建设完毕的十多年后,三一博士专门做了一期视频,讲解水立方究竟是什么用材料吹气吹出来的,又是内置了什么样的设置,让水立方可以闪烁五颜六色,而且多年来还不会漏气。
如果不是三一博士,很多粉丝可能都不知道水立方建筑的科技含量居然这么高:
截至目前,《理程碑》系列节目已更新40期,总计播放量破亿,
@三一博士
的头条号也在半年时间涨粉50万。
回忆这段时间在头条的创作,他感慨道:“可能我的科普从形式上看略显‘笨拙’,但只要能为粉丝朋友带去哪怕一丝实用信息,也值了。更关键的是,做这件事,我自己很开心。”
和三一博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头条,深耕自身专业,为大众带来专业、多元的实用科普内容,其中不乏科技、科学创作者和政经大拿。
@科技袁人袁岚峰
,以科学、工业、技术等领域为话题,打造短视频科普节目——《科技袁理》,密集的知识输出,被粉丝称为科普界的“江湖百晓生”。
人大国关学院教授金灿荣
@政委点金
,从国际政治角度,解读新闻背后的国际形势。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
@张维为
,通过《维为道来》输出战术知识,带网友探究新闻背后的道理。
当然,还有更多像他们一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正在头条分享着他们的观点与见识,解读时刻发生在身边的热点事件。透过他们新颖独特的视角、思考独到的评论,也许,你对这个世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也像三一博士一样,在垂直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内容根基,欢迎你来头条创作,发出你的独到见解。